新鲜家常菜
家常菜谱,美食攻略

中国过年的风俗 中国各地过年的风俗

中国过年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以后则称此为过年。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恭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过年前的习俗 ?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偿(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民间百姓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了。
  1、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因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节赏灯的准备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中国汉族的 新年风俗 ?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汉族人民过年风俗 ?

中国春节习俗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余下全文>>

中国过年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年者,为人类社会纪历。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继伏羲之后称为“年”。
“年”是神农氏炎帝所创造出来的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
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综上可知,过年的习俗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期,因为“年”是伴随着农耕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人们庆祝丰收以及祈福丰年的美好愿景,这愿景应该在人类产生之时就有。
但如果一定要给个时间的话,根据我查的资料,我建议您可以这样回答别人:“年”最初起源于西周,发展在东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最终定型在西汉,直至今日,“年”的习俗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

春节的来历〕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中国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

中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
  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余下全文>>

我国一些地区与众不同的过年风俗 ?

傣家妇女的衣着打扮,有人说是世界上最美的,它就象孔雀开屏一样,绚丽多姿多彩。因此,傣家妇女素有“金孔雀”之称。如果你到西双版纳,你就会看到天生的身材修长苗条的傣家妇女身着窄袖短衣和筒裙。一般上穿白色或绯红色内衣,外面是紧色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也有浅绿色和天兰色;下着长筒裙,一直长齐脚步背,腰身细小,下摆宽大。今天多数是用的确良、丝绸、乔其纱和其他料子缝制。窄袖短衫又紧又严实,袖管长细,紧紧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如果用肉色衣料缝制,就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银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筒裙口,筒裙亦刚好裹住双腿,使其越显得修长与苗条,不论走路做事,都给人一种俊俏,飘逸的感觉。 傣家妇女爱在河边洗澡,热天一日三浴,头发洁净而光滑,多数将头发盘于脑勺上,结成一个发髻,上面插把牙骨梳子或塑料梳子,发髻上插几朵鲜花,勐腊一带的妇女则是披盖一条纱巾;勐海、打洛一带的妇女,头上是围一条淡红色或天兰色的浴巾。傣家妇女的衣裙,美观大方,贴身简洁,质地轻盈、素雅无华,你常常会在赶摆的途中,巧遇身着艳丽服装、脚登半高跟皮鞋、手持小花伞,走路飘逸自如的傣家妇女,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景色的衬托下,犹如仙境中的美女出现在你眼前一般,难怪有人说,西双版纳妇女的着装,是世界上最美的。 傣家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冷天披棉毯,用白布、青布和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喜挂背袋,身佩短刀或长刀,显得英姿潇洒。 傣族的服饰之所以漂亮,这和傣族的织锦工艺分不开。傣族的织锦,历史悠久,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色调鲜艳,风格纯朴。傣族青年背上背的筒巴(挎包)、傣家人用的窗帘、被面、垫单,图案各一,有禽兽动物、树木花卉、几何图形,其形象栩栩如生。色调优美,图案不俗。每副图案都含有具体内容,譬如:织红绿颜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孔雀图案是表示吉祥;织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其设计精心,技巧娴熟,表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余下全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万丰美食菜谱大全 » 中国过年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