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家常菜
家常菜谱,美食攻略

张家口的噶扎做法 满族正蓝旗的姓氏有那些?

  1、正蓝旗满洲姓氏:乌雅氏、兀札喇氏、吴札库氏、乌苏氏、温彻亨氏、温察氏、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乌尔古宸氏、温都氏、乌尔汉氏、乌苏占氏、乌尔答氏、乌礼苏氏、武尔格齐氏、吴灵阿氏、武聂氏、瓦理氏、万旆哈氏、武佳氏、倭勒氏、瓦色氏、乌苏理氏、吴察喇氏、乌尔瑚济氏、倭彻赫氏、乌雅察氏、翁钮络氏、倭赫氏、吴聂齐氏、温屯氏、倭彻库氏、吴济佳喇氏、文达氏、武库登吉氏、瓦尔佳氏、翁尼理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翁果特氏、瓦尔吉氏、倭彻勒氏、瓦尔喀氏、乌颜齐氏、吴鲁理氏、乌锡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温登额氏、乌努氏、乌什拉氏、乌勒理氏、文札氏、乌宇氏、文德氏、翁阿理氏、乌新氏、乌济吉特氏、翁科特氏、乌齐喜特氏、兀鲁特氏、威吉特氏、乌亮海氏、乌兰氏、乌理津氏、吴喇忒氏、翁济尔金氏、乌理特氏、王札普氏、乌尔汉氏、伍尧氏、乌齐熙理氏、乌纳特氏、王吉氏、乌喇特哈克氏、翁舍占氏、乌郎哈特氏、吴佳氏、兀札喇氏、汪札尔氏、旺舒特氏、王古尔亲氏、西林觉罗氏、锡克特理氏、喜塔腊氏、达禅氏、赫锡赫理氏、锡克济拉氏、锡墨勒氏、徐吉氏、锡尔弼氏、锡克德氏、希萨尔氏、徐察氏、锡勒尔吉氏、西法齐氏、锡强氏、锡玛拉氏、锡尔馨氏、希普苏氏、西尔图氏、修墨理氏、哲尔齐氏、哲尔德氏、札拉理氏、札苏理氏、叶穆氏、彰锦氏、珠格氏、珠尔苏氏、哲柏氏、鬼冢黎殇氏。

  2、正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3、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雍正年间的西北战事是什么原因

清朝雍正元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对于清朝不许他干予西藏的控制权和族内混乱方面的规定深感不满,遂掀起叛乱,清廷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这次叛乱的结果,不仅加强了清朝对青海以及包括喀木(康区)在内的藏族地区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成为该地区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罗卜藏丹津起兵反清,下令各部恢复原来的称号,不再称王、贝勒、贝子、公等爵号,号召重建先人顾实汗的霸业。面对罗布藏丹津的嚣张气焰,清正府不得不以武力平叛。在1723年10月,清正府任命陕甘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调集西宁、固原、宁夏等处满州兵、绿营兵和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处蒙古兵进军平叛。

平叛大军迅速击溃了西宁外围的叛军,迫使其向西四散奔逃。1724年(雍正二年)初,奋威将军岳钟琪,在开春前,利用“青草未生,敌酋未备”之机,分兵三路,扫荡叛军,将其各个击破。岳钟琪亲率五千精骑,兼程西进,于2月22日在柴达木突袭罗布藏丹津营地,生擒了罗布藏丹津的母亲、妹夫等人,台吉罗卜藏察罕被迫投降。罗卜藏丹津彻底失败,只带领少数随从逃往新疆准噶尔。乾隆二十年(1755年), 清军在新疆平定准噶尔攻占伊犁时,罗卜藏丹津被俘,清朝政府免去他的死罪,将他软禁于北京。

扩展资料:

罗卜藏丹津的反清叛乱,严重破坏了青藏地区和甘肃西部的社会安定和生产力发展,耗费了国家和人民的大量资财,尤其给青海厄鲁特蒙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战争使蒙古族人口锐减,生产力急剧下降。反叛事件平息后,青海蒙古族被杀和逃散者已过大半。在17世纪中叶青海蒙古族鼎盛时期,人口达到20多万,而这时只剩10多万。

清正府在平定罗布藏丹津叛乱以后,重划了青海蒙古各部的游牧界线,按内扎萨克例编制诸台吉部属,设二十九旗和察罕诺门汗游牧喇嘛旗,统归办理青海等处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理,从此青海成为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的行政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卜藏丹津叛乱

历史上皇太极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其实最没希望的就是他当皇帝

清朝四大贝勒,皇太极是老四

皇太极逼死了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坝亥,

说阿坝亥和当时四大贝勒之首的代善有私情

阴谋使皇太极成功等位

推荐看看阎崇年老师的《正说清朝十二帝》

有详细说明

关于皇太极的小故事

太极与大明王朝的“持久战”

努尔哈赤去世后,初登汗位的皇太极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挡在前面的对手是“凭坚城,用火炮”的袁崇焕,后金境内又农业歉收,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率部众退回东部山区,休养生息后再出击,绝对是一条安全的道路。当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本就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意图。但皇太极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条冒险之路:留守沈阳与大明相持。这是为什么呢?

谁都站在悬崖边上

皇太极执政之初,面对关系国运盛衰的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向辽西进攻,他也确实进行过这种尝试,亲率大军再次进攻宁远,结果仍然在袁崇焕率领的军民抵抗面前无功而返;二是放弃已经占领的辽东汉人居住区,带着战利品——财富和人口退回沈阳东部和北部地区,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面对内忧外困的局面,皇太极不是没有想过选择第二条道路,尽管这是一条无能的道路,但是它却是绝对安全的。可是难道就这样放弃父亲率领众将士征战了十余年的胜利成果,放弃八旗将士们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座座城池?自己初登汗位,政局未稳,如果贸然提出撤退,会不会引起诸贝勒大臣的争议而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通过与袁崇焕的几次交锋,皇太极断定:这虽是个难以战胜的对手,但是以现在的辽东战局来看,双方目前等于打个平手:八旗军不善攻坚且缺乏火器,明军不善短兵相接,轻易不敢主动进攻。

种种迹象表明,这时的大明王朝外强中干,早已没有了盛世之时的能量,明军缺饷少粮、兵士虚弱,形势并没比自己好到哪去。既然都站在悬崖边上,谁软谁就先掉下去。

皇太极就是皇太极,过人的胆识和谋略让他坚定地作出了貌似冒险的决定:坚守沈阳,与明军相持。这个时候,皇太极在治国安民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中亚草原的分布范围,和风景?

中国草原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带,横亘于北纬30~50°之间,蜿蜒万里,十分广阔。从行政区来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2个省区,总面积为35.7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0亿亩。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亿亩,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滩涂有草地2亿亩,其它农区亦有一些面积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进一步利用。

如果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即从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把中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濒临海洋,气候温湿,大部为农业区;西北部分深居内陆,高山峻岭,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且多风沙,是主要的草原区。

根据自然地理及行政区划,中国草原一般可划分为5个大区,即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

(一)东北草原区

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左右,覆盖在东北平原的中、北部及其周围的丘陵,以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的山前台地上,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呈“马蹄形”,海拔为130~1000米。

本区地处大陆性气候与海洋季风的交错地带,受东亚季风影响,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冬长而干寒,夏短而湿润。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东部为750毫米,中部为600毫米,西部大兴安岭东麓为400毫米。热量与降水平行增长,与植物生长季节相同。土壤为黑土、栗钙土等。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景观开阔,植物种类多,野生牧草达400余种,优良牧草近百种,主要有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鹅观草、冰草、草木栖、花苜蓿、山野豌豆、五脉山黧豆、胡枝子等,亩产鲜草300~400公斤,是中国最好的草原之一。所产东北马、三河牛驰名全国,绵羊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草原。

安达和肇东等地是东北草原上的畜牧业中心,中国最大的国营畜牧场和炼乳厂之一就位于安达市,每年生产大量的炼乳、奶粉和奶油等,供应全国各地。

(二)蒙宁甘草原区

本区包括内蒙古、甘肃两省区的大部和宁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晋北和陕北草原地区,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0%左右。

高原是构成这一草原区的主要地貌特征,如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贺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的黄土高原,它们大多被不同植被类型的草原所覆盖,海拔1000~1500米。此外,还有部分山地、低山丘陵、平原和沙地等。

本区山地多为中、低山,主要有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高度一般不超过2 000米。由于这两条山脉纵横叠置,阻碍着东来的湿润气流向西侵入。因而本区东部受湿润气流的滋润,牧草茂密,加上河湖较多,成为水草丰美的草原;西部则干燥,蒸发强烈,只具有耐盐、耐旱的半灌木、灌木的生长条件。

本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大陆极地气团,寒冷干燥;夏季为热带海洋气团所控制,温湿多雨;春、秋两季正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气候变化多端。年降水量由东部的300毫米降至西部的100毫米左右,内陆中心甚至在50毫米以下,而年蒸发量则高达1500~3 000毫米,为降水量的数倍至数十倍。土壤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棕荒漠土等。牧草种类丰富,饲用植物达900多种,其中优良牧草200多种,如羊草、披碱草、雀麦草,狐茅、针茅、隐子草、冰草、早熟禾、野苜蓿、草木栖、冷蒿、野葱、锦鸡儿等,青嫩多汁,营养丰富,各种牲畜都爱吃。

本区的牲畜主要有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地方优良品种以滩羊、中卫山羊最多,阿拉善的骆驼为全国之首。

内蒙古草原是本区的主体,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南绵延直至合黎山和龙首山北麓,东西长达3 000多公里。东部和北部海拔600~1000米,西部和南部海拔1000~1500米,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草原以及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养育着4 000多万头(只)牲畜。从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到现代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民族,世世代代都以这块草原为生,发展畜牧业经济。

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在飞机上俯视,茫茫草原犹如烟波浩瀚的大海,绿浪翻滚,牛羊遍野。远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一首举世闻名的北齐《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对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描写。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面积达3.7亿亩,水丰草茂,中外闻名。青嫩的羊草、披碱草、冰草和各种针茅相伴而生,紫苜蓿、线叶菊、野豌豆等遍地都是,低湿滩地上比人高的芨芨草连片生长。古诗云:“千里席萁草”,指的就是芨芨草滩。芨芨草古名席萁草,芨芨草滩是各种牲畜最理想的冬春营地。1964年朱德同志视察呼伦贝尔草原时,也曾留下了“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的美好词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面积约1亿亩。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国著名的水清草绿、景物宜人、牛羊繁盛的好地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上郡等地“畜牧为天下饶”。在1500多年前,大夏王赫连勃巡游到伊盟乌审旗南部时赞誉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意思是说他走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过这样美好的地方。以后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牧地被大量开垦,兼之滥牧滥伐,破坏了地面植被,失去了生态平衡,引起高度沙化。由于土地贫瘠,干旱缺水,风沙又大,所以只生长了一些旱生性强的冷蒿、黄蒿、狭叶锦鸡儿和紫苑等。植被低矮稀疏,产草量和载畜能力都很低,有的地区已变成了“大漠风尘日色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无牛羊”的荒凉景象。

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草原主要集中在黑河(额济纳河)两岸,面积为10万亩,各种旱生饲用植物达80余种。发源于甘肃祁连山脉的黑河,流入额济纳旗后改称弱水,形成东、西两条季节性河流,滋润着这片荒漠草原,然后注入东北部的居延海(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自古以来,弱水两岸牧场辽阔,林草丛生,水草丰美,历来就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苏武就在居延海一带牧羊。

宁夏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包括盐池、同心和中卫三县与灵武、中宁、陶乐的山地,以及贺兰山东麓一带的半荒漠草原,海拔1000米以上,面积2 000多万亩。闻名中外的裘皮羊品种滩羊就产在这里,数量达110多万只,占全国滩羊总数的2/3以上,故有“滩羊故乡”之称。

甘肃草原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中间地带,海拔1000~3 000米。境内山脉重叠,草原连片,主要分布在甘南、天祝、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一带。

地处岷山脚下、黄河之滨的甘南草原,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境内,“黄河九曲”的第一曲就在这里。地势高寒,坡陡土薄,生长季短,年降水量600毫米。除大夏河两岸和洮河、白龙江一带有一些耕地和森林外,其余均为肥美的草原,面积约2 300万亩,是本省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甘南草原以牛(牦牛、犏牛、黄牛)、马、羊为主,夏河、碌曲、玛曲等地所产的“河曲马”,碌曲和玛曲所产的“欧拉羊”,均以品种优良而闻名全国。甘南藏族自治州乳品厂是中国现代化乳品厂之一。该厂生产的奶粉畅销全国;制成的奶油、炼乳、罐头等,也以优质产品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横亘于河西走廊1000多公里的祁连山内外,有着广阔的牧场,如山丹、永昌的大河滩、大马营和皇城滩、永登的松山寺等。这些地区雨水比较充足,祁连山附近又有雪水灌溉,因而牧草繁茂,就是山岭深处,牧草长势也很喜人,自古就是中国优良的天然牧区。远在秦汉时期畜牧业就很发达,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歌谣。牲畜以马、羊为主,祁连山的铁马、永登的走马、凉州的骡和永昌的绵羊等都是很有名的。

河西地区过去也曾是甘肃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酒泉以西虽是赤壁千里,但戈壁上常生长一种多刺的植物,冬季成白色,骆驼喜食,故名骆驼刺。唐诗“酒泉西望玉门道,千山万碛皆白草”中的“白草”就是骆驼刺。

河北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以北的坝上和承德地区的围场一带。坝上的张北、沽源、康保和尚义四县,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草原辽阔,历史上曾是蒙古族游牧之地,有“野鹿随哨至,乐此诚忘餐”的记载。现在仍是河北省的畜牧基地,所产张北马、羔皮极为有名。

陕北丘陵地区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因气候和地形的影响,这里不宜农耕,但溪流较多,牧草丛生,很适于发展畜牧业。古时候这里也曾是“水草丰美,土宜畜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好地方。现在的清涧、延长、延川、榆林一带畜牧业仍很发达,以牛、羊为主,尤以山羊为最多。近二三百年来,由于大量开荒种田,过度放牧和气候干旱等原因,致使这里的植被稀疏,覆盖度只有40%左右,而且牧草低矮,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新疆草原区

新疆草原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北起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界山,南至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以上。新疆草原四面多山,在炎热的夏季,高山上和山谷中,气候凉爽,牧草丰盛,适于发展畜牧业。从史前时期起,这里就是各游牧部落喜欢居留的好地方。

新疆草原地处大陆中心,距海洋十分遥远,周围高山环耸,湿润的海洋气流无法到达这里,因而干燥少雨,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雨日少,晴天多,光热条件比全国同纬度地区都好。天晴日暖,山上积雪开始融化,无数条雪水小溪,穿过松林山岭,缓缓流向山地草原,狐茅、鸭茅、苔草、车轴草和胡枝子等各种牧草遍地丛生。主要牲畜有全国著名的新疆细毛羊、三北羔皮羊、伊犁马等,其中三北羔皮羊占全国羔皮羊总数的3/4。

新疆草原被东西长达1500公里、海拔3 000~5 000米的天山分为南北两部。北部准噶尔盆地,海拔500米以上;南部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两盆地均被大山包围,南疆更为闭塞,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多属干旱荒漠草原。惟天山南路及昆仑山北麓的环形地带,如焉耆和阿克苏等地有草原分布,牧草稀疏,品质中等。

北疆因受北冰洋湿气流的影响,比南疆湿润,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天山及阿尔泰山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年降水量高达500毫米。在干旱草原地带内也出现了湿润草原,玛纳斯河以西还有大片的下湿地,水丰草茂,为良好的天然放牧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草原是中国最丰美的草原之一。有些国际友人称其为“上帝的特殊恩赐”。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东和南面的群山,既能挡住北方的寒流,也能挡住南面过于炎热的气流,全年气温均衡。另外,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可以从伊犁河谷长驱直入,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植物生长期140多天。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羊茅、鸭茅、光雀麦和其它富含营养的牧草,一片葱绿,成为丰美的天然大牧场。

新疆有58%的草原分布在山区,南部的昆仑山、中部的天山以及北部的阿尔泰山都是梯状上升的断块山脉,大量沉积物覆盖于山顶,形成山顶准平原;山间广阔的河谷与盆地,沉积着深厚的黄土状物质,这些都是草原植物发育的良好土壤基础。

山地气候的特点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虽然降低,但降水量却不断增多,因此,山地降水要比平原多。一般平原地区降水量为100~200毫米,而天山及阿尔泰山之间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年降水量可达500毫米左右。加上山顶积雪融化,水源充足,给牧草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北疆山地草原草高过人,质量又好,是中国单位面积草原产草量最高的地区,是质量最优的夏季牧场。

(四)青藏草原区

以“世界屋脊”称著的青藏草原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北至昆仑山、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接帕米尔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草原区,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牦牛、藏羊和犏牛、黄牛等。

本区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甘肃的西南部以及四川的西北部、云南的西北部等,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2%以上。全区四面大山环绕,中间山岭重叠,地势高峻。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最高的贡嘎山主峰海拔7 556米,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山谷地区为低热高草区,森林的上限为高山草原和高山冻原。高山草原牧草高达40~110厘米,总覆盖度为80~95%,亩产干草50~75公斤。

青海草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境内地势高峻,山脉绵亘,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所盘踞。除黄河及湟水谷地海拔约2000米,是该省最低的农业区外,其余则为海拔3 000米以上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在这里,要跑完一个草滩,不用说步行,就是坐上汽车也得好几个小时。

青海草原植物种类丰富,总数约达969种,分属于76科,372属。莎草科和禾本科在各类草原中均占优势,伴生有蓼科、豆科牧草约50余种。全省天然草原一般亩产鲜草139~174公斤。牲畜主要有羊、牦牛、黄牛、马、驴和骆驼等,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藏羊和牦牛。

青海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环湖地区、玉树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周围,群山高耸,湖畔地区海拔3 000米以上。地高气寒,温差甚大,年降水量329.8~649.2毫米,多集中在夏季。雨水常变成为雪或雹,日气温有时在冰点以下,不适宜作物生长,因此成为一块茫茫无际的大草原。湖边多高大的芨芨草,丘陵及平原地区多矮生细草,颇宜放牧羊群。谷中大、小河流蜿蜒曲折,风景美丽,这就是著名的蒙藏人民团结游牧的环湖大牧场。该区可利用的草原面积近17 000万亩,饲养各类牲畜600余万头(只),主要为牛羊,适于发展毛肉兼用的半细毛羊。

位于金沙江上游、巴颜喀拉山南坡的玉树草原,海拔3 000米以上,可利用面积达15 000余万亩,雨水较多,草被良好,牛羊成群,各类牲畜占青海全省的1/4。尤其是治多和杂多两县以西的草原,牧草种类多,营养丰富,夏天多抓膘的“花草”(杂类草),秋后多保膘的“穗草”(禾本科,莎草和头花蓼的果穗)。这里秋高天凉疾病少,驱虫防病“药草”多,是夏秋理想的放牧绵羊的牧场,生产出驰名的“西宁毛”。西宁毛是世界优良的地毯毛,国外每年要从中国进口西宁毛与本国毛混合使用,以增加地毯的弹性。

从玉树往东进入青海省东南部,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这里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全是高山草原,有“地高天寒,六月飞雪”之说,可利用面积为8 400多万亩,是青海省牦牛的主要产区。

西藏是青藏草原区的主体,也是中国重要的牧业省区之一。本区的地势特别高,除若干盆地较低,海拔在3 000米左右以外,其余均在4 5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

约占全国草原面积1/6的西藏草原,过去很少为人们所了解。特别是终年被雪山环抱的藏北大草原,曾是被称为“塞外荒漠”的不毛之地。实际上,西藏高寒草原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多次科学考察证实,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宝库。尤其是羌塘草原,目前还是一大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草原上奔驰着成群的野驴、野牦牛和藏羚羊等各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利用。

西藏草原从纬度上看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但由于它是一个巨大的隆起高原,四周群山耸立,为一系列高大山系所环绕,高原面上又由南向北横亘着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等,因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层层阻截,只能从高原的东南部逆雅鲁藏布江而上,到达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南坡。从而形成了东南部湿润并向西北逐渐干旱的规律性变化,各地草原牧草的生长也依此变化而有所不同。

藏北羌塘草原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所以牧草低矮稀疏。主要牧草有紫花针茅、异针茅和沙生针茅等,草高15厘米左右,覆盖度为20~25%。虽然牧草产量低,一般亩产20公斤左右,但草质良好,为牛、羊所喜食。

由羌塘草原向南是冈底斯山地区。这里的草原别具一格,遍地皆是高不过5厘米的小草,覆盖度高达90%以上,好似一幅望不到边的剪绒地毯,藏族牧民称它为“帮扎”草,即抓膘草。主要牧草为莎草科的矮嵩草或小嵩草,以及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矮头绒草、羊茅、龙胆和萎陵菜等。每当盛夏,绿草如茵,富有弹性,人们把这类草地称之为高山草甸。

为什么在西藏会出现这些与众不同的垫状植物呢?无疑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太阳光中的红光和橙光(长光波)对植物的生长阻力最小,光合效率高;而蓝光和紫光,特别是紫外线(短光波)对植物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高原上的空气稀薄,透明度大,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蓝光和紫外线要比平原上强烈得多,所以高山上植物细胞的正常生长就受到了抑制。另外,高山地区寒冷、干燥、风大,终年有霜,高大的树木或草本植物不能生存。现存的几种木本植物,如圆柏、金腊梅等,原生枝干也极不适应这里的严寒气候,为了繁衍和延续后代,它们就以强烈生长侧芽的方式向四周发展,年复一年,逐渐矮化成密集的流线型外形,紧贴地面,即使在疾风劲吹时,也能避免枝叶的相互摩擦,最大限度地减少寒风的侵害。不仅如此,高山草甸在形成低矮密集的枝叶以后,还能积雪保温,形成草层中较为温暖的小气候,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

高山气候对植物是非常严酷的,但充足的光能却是植物蛋白质形成的源泉,这又是高山牧草生长不利中的有利条件。所以,高山草甸牧草的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粗蛋白质含量高达17.3%,当地牧民很形象地说:“别看高山牧草小,牲畜舐舐能上膘”。因而这里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藏南山地海拔多在3 500~4 800米之间,印度河上游及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空气比较湿润,迎风山坡降水量相当丰富,牧草十分繁茂。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谷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疏林灌丛地带。中部峡谷地带干热,多为有刺灌丛,天然草原分布在高山和亚高山上。南部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羊卓雍湖以东,朗县、三安曲林、加玉一线以西海拔4 000~4 800米之间的高原上。山谷中发育着喜温性的优良牧草白草和固沙草等,从内地引进的紫苜蓿,在雅鲁藏布江沿岸也已安全越冬。高山和亚高山干旱草原上生长有长芒针茅、紫花针茅、三刺草、固沙草和藏西蒿等,亩产青草40~75公斤,草质良好,西藏闻名的“桑桑酥油”、“岗巴羊”就产在这里。河谷地带的半细毛羊是中国藏系羊中的优良品种。这一地区有着发达的农业,又有栽培优良牧草的有利条件,发展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前途。

四川草原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北部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黑水、金川及大雪山以西,木里以北,乡城、义敦及雀儿山以东的地区,属青藏高原向东的延伸部分。东部的红原、若尔盖一带,海拔3 400~3 500米,多为矮生蒿草沼泽草甸,面积辽阔,牧草丰茂。其中红原、若尔盖和阿坝三县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2 700万亩,占三县土地总面积的70%,宜于发展绵羊、牦牛和马。西部的石渠、色达县一带,海拔3 800~4 200米,草地多在宽谷底部、山前洪积扇以及阶地的低洼处,尤以沼泽的外缘较多,地面平坦,草丘发达,过多的水分常在草间积聚,形成星罗棋布的小水坑。草甸植被发育,常以羊茅、早熟禾、野青茅、披碱草、鹅观草、野古草、须芒草及剪股颖等属为优势种,组成各种禾草草甸。

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松潘草地”,位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红原、若尔盖两县境内。海拔3 400米左右,是中国沼泽植被面积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另外,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县以及布拖、盐源、木里等县也有零星分布。

(五)南方草山草坡区

在中国南方诸省,除了广大的肥田沃土以外,还有大片的草山草坡,比比皆是的林间草地,以及大量零星分布的“三边”草地,这些统称为南方草山草坡区。亦即泛指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西部阿坝、甘孜和小凉山部分地区除外)、云南(迪庆地区除外)、贵州、湖南、湖北、皖南、苏南、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各种类型的山丘草场。本区多数地区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低地、河谷和山间平原地带,多属农业用地,低、中山顶部多有森林分布。在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的地段,森林破坏以后,多沦为次生草地。由于草山、森林和农田之间多处于插花状态,所以草山资源具有很大的分散性。

本区水热条件好,牧草种类繁多,而且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植物都有,所以营养比较全面。

南方草山区根据气候的不同,可分为热带草山和亚热带草山两大类。

热带草山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广东主要分布在阳江以西的大陆沿海丘陵地区、雷州半岛的沿海周围,海南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广大丘陵台地上。主要牧草有蜈蚣草、华三芒、白茅、青香茅、桃金娘、鸭嘴草、班茅、芒草等。广西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右江谷地。这里比较干热,所以牧草多以耐旱、叶小根深、丛生的禾本科为主,如须芒草、菅草、扭黄茅和龙须草等,间有灌丛和稀树生长。在靖西南部、德保北缘、百色南部、田阳北部、田东南端和北部、马山西北部、都安北部、武鸣西部的半土半石山中亦有分布,主要牧草有石珍芒、小吊丝草和菅草群丛等。云南主要分布在怒江、澜沧江和元江等河谷西侧。这里的气候高温多雨,长夏无冬,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石珍芒、刺芒野古草和香茅等高大的禾本科牧草,株高1~1.5米,覆盖度为80~90%,亩产干草150~200公斤。草坡多分布在地形较陡、土层较薄的地段上。牲畜多以善攀爬的黄牛和山羊为主。

亚热带草山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和台湾等省区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些省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大部分地区四季常青,水丰草茂。主要牧草有孟加拉野古草、丈野古草、龚氏金茅、白茅等,以高大的禾本科草为主,豆科草种类较多,但所占比重则较小,毒害草种类亦多。草层高1~1.5米,总覆盖度80~90%,亩产干草150~200公斤,适于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例如江苏的盱眙县,草山面积达60多万亩,另有草滩4 000多万亩,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曾被列为全国耕畜十大繁殖基地之一。广西商品牛产区的环江县,地处丘陵山区,草山面积282万亩,草质优良,产量高。农民积极饲养菜牛,有少数生产队的畜牧业产值已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为菜牛的生产基地县之一。

其他一些省的草山草坡面积也比较宽广,江西达5 000多万亩,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以上;福建亦有3 000多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以上。这两个省草山草坡上的植被多以禾本科的芒草类为主,也有少量豆科、菊科和杂类草。江西鄱阳湖滨草洲面积有300万亩,是以湿生植物的芦苇、莎草科为主的泛滥草地,草层高、密度大、产量高,历来就是牛、猪和水禽的天然牧场,而且也是很好的割草场。福建沿海还分布有小片的海滨盐生草场,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在开发利用南方草地时,不能只着眼于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那些零星分散的草滩草地也不能忽视,它们遍布于池周溪畔、村前舍后、田边路旁,产草量高,质量亦好。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长江以南,几乎到处都可以生长能为牲畜饲用的多种牧草和其它饲用植物。据湖南省安化县估计,该县除拥有70万亩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外,零星草地大约还有40多万亩。这些都是发展畜牧业的饲草来源之一,对发展农民家庭养畜尤为重要。

如果用它来作为美化城市的草坪,则是最为理想的草种。

吴氏在清朝是满族姓氏么,属什么旗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等的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⑵.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拉(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松花江两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⑶.满族乌拉氏,亦称吴拉氏、乌喇氏,隶属依彻满洲,满语为Ula Hala,汉义“江”,世居郑家堡(今吉林双辽郑家屯)、乌拉街(今吉林永吉乌拉街)、黑龙江两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解氏等。

  ⑷.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⑸.满族乌尔汉氏,亦称乌尔罕氏,乌拉尔汗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兀里坦部,满语为Urhan Hala,世居辽河流域、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⑹.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⑺.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灵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乌陵部,金国时期称乌林答部,满语为Ulinga Hala,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蔡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那氏、石氏、赵氏。

  ⑼.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以地为氏,满语为Usuri 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东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

  ⑽.满族乌苏占氏,源出辽国时期女真乌萨扎部,以部(姓)为氏,满语为Usujan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什海兰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⑾.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济石氏、绥分。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阿氏、吴氏。

  ⑿.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

  ⒀.满族乌尔古宸氏,亦称吴尔古禅氏、吴尔古察氏,满语为Urguce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⒁.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满语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两岸、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⒂.满族吴穆氏,满语为Umu Hala,汉义“勿、不要、不行”,世居长白山区,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⒃.满族吴努齐氏:满语为Unuci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⒄.满族吴济克忒氏,满语为Ugiket Hala,世居待考。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⒅.满族吴扎拉氏,又称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取首音为汉字“吴”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地区。始祖兀喇·忒秋和儿子吴扎拉·敦得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于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后营子村岔沟、民主二队等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氏亦是由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等。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攻打葛尔丹?

噶尔丹实力强大,威胁到了康熙的统治,康熙不得已选择攻打噶尔丹。

噶尔丹部落也就是准葛尔部。在史记记载中,当时内蒙古分为了漠南,漠西,漠北蒙古,这三个部落,而噶尔丹在漠北的部落势力最大。噶尔丹野心很大,他统一了内蒙古然后想进军威胁中原。康熙感觉到了噶尔丹是一个大的威胁,便要铲除噶尔丹。

1688年噶尔丹率军进攻喀尔喀,喀尔喀实际上当时已经归属清朝,噶尔丹的这一举动已经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危,在噶尔丹的再三挑衅下,国内局势也已经趋于稳定,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漠北。

扩展资料: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营地(驼城),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绝望而死。

清军之所以取胜的原因:

一、清军进行的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准部贵族分裂叛乱的正义战争,因而得到各族人民也包括准噶尔人民的支持。

二、清廷剿抚并用的策略运用的比较成功。

三、清廷此时内部稳定,国力强盛,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

四、在战争指导上,能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出切合时宜的作战方针;康熙帝强调战前必须有周密的谋划和充分的准备,以期于必克;作战时,要因情用兵,相机而行。为此,提出了"虚己以视机宜"的主张。"虚己",就是因情应变而不固执己见。在战争中,他总是给予前线将领相机处理兵事的权力,反对凡事请旨而行。康熙帝针对作战地区地理条件的特点,认真作好战争准备,注意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的能力和发挥火器部队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征噶尔丹

蒙古族武姓的由来?

部分武姓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jara Hala。满族乌扎喇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 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西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省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锡伯族乌扎喇氏多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武氏、吴氏、乌氏。

2、蒙古族武尧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y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

另外,蒙古族兀济叶惕氏、乌珠穆沁氏,在明朝时期即改汉字姓武氏、乌氏、吴氏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万丰美食菜谱大全 » 张家口的噶扎做法 满族正蓝旗的姓氏有那些?

相关推荐